您好,欢迎进入云南省人口和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今天是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免费注册

卫生保健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保健与疾病预防  > 卫生保健知识

应酬+熬夜,淋巴瘤击垮“铁人”白领

发布日期:2013-07-01 00:00:00浏览次数:10853来源:扬子晚报作者:云南省人口和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容易让人生理和心理都很疲惫。

 

  资料图片

 

    原标题:应酬+熬夜,淋巴瘤击垮“铁人”白领

 

    淋巴瘤成为最新“城市病”,生活高压、饮食习惯不良和手机辐射是“元凶”,江苏发病率正在接近西方水平

 

  淋巴瘤成为最新“城市病”,城市发病率高达10万分之8.21,在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中位居第3位。这是记者从江苏省肿瘤医院举办的2013年淋巴瘤专病大型义诊巡诊南京站上了解到的最新数据。在此次巡诊上,来自省肿瘤医院的一位淋巴瘤患者丁先生介绍了自己的抗癌经历。“生病之前天天应酬、熬夜,生活的高压击垮了我的个人免疫系统。现在我已经彻底让自己‘慢’下来,不再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丁先生说。

 

  扬子名医团医学顾问,江苏省医学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省肿瘤医院冯继锋教授表示,在门诊上收到患有淋巴瘤的城市人群越来越多,发病趋势也越发年轻化。精神高度紧张、不良饮食习惯和长期处在手机辐射中均是城市淋巴瘤发病率高的重要原因。

 

  通讯员 胥林花 扬子晚报记者 杨甜子

 

  他的经历或可为你借鉴!

 

  每天都熬夜

 

  高密度应酬

 

  结果脖子上长出了淋巴瘤包块

 

  “我自己的工作性质就要求高强度快节奏,所以十几年里我已经适应了精打细算的花时间。”丁先生说。在他的生活里,“做饭”两个字差不多和生活绝缘,几乎每天都有各式各样的应酬,家里的一瓶液化气起码用到八个月以上。“十几年吃遍新街口,每一家饭店都很熟悉。”晚上回家,丁先生也习惯了熬夜状态,“晚上睡早了也是浪费时间,纵使十点能睡,我也会硬生生看电视熬到十二点。”

 

  尽管丁先生凭借着高强度的工作成为了同事中的“铁人”,但在去年八月份,“铁人”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倒。丁先生发现自己的脖子上长出了一个中等大小的包块,而且包块生长的速度超过了自己的预期。先后辗转普外科、心胸外科和血液科三个科室后,丁先生终于在省肿瘤医院得到确诊,是恶性淋巴瘤中最难治疗的弥漫大B型细胞淋巴瘤。

 

  “活检结果出来后,医院为我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第一时间给我进行了免疫化疗,三天后,我脖子上的包块就明显减小了。”两个周期治疗后,脖子上的包块就摸不到了,经过四个周期的化疗,丁先生体内的肿瘤已完全消失。“我开始化疗之后,有两个同期的病友先后都‘走’了,只有我坚持到了最后。”丁先生表示,自从患病之后,自己的“城市节奏”已经完全调整到了“慢生活”的状态,天天像打仗,生活没规律的节奏被有意放慢,不再熬夜,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锻炼,饮食也注意规律和营养均衡。“我还告诫自己,再大的事情也急不得,让精神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在这种心态下,丁先生人体免疫力得到提高,阻止了淋巴瘤的“卷土重来”。

 

  淋巴瘤为啥偏爱城市人?

 

  精神高度紧张,饮食习惯不良均是诱因

 

  根据《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淋巴瘤在城市的发病率8.21/10万,而在农村的发病率为6.68/10万,城市的发病率远高于农村。为什么淋巴瘤偏爱“城市人”?扬子名医团医学顾问,江苏省医学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省肿瘤医院冯继锋教授解释了其中的原因:淋巴瘤在发达地区的人群中发病率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压力过大,如果中青年人不能及时释放心理压力,就可能诱发疾病。

 

  地铁上吃早餐,中午不做饭吃快餐,晚饭用来应酬,回到家之后熬夜到一两点。冯教授告诉记者,像丁先生这样的“城市节奏”便是导致发病的诱因之一。不光是丁先生,在整个江苏,淋巴瘤的发病率不光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正在接近西方水平。“丁先生这样的白领平时的工作压力很大,经常加班不说,还常常需要处在高密度应酬、电子辐射等环境下,饮食结构相当不合理,自身的免疫能力一定会下降。同时环境污染也在这几年不断加重,这些因素都有可能诱发淋巴瘤。”

 

  对于城市淋巴瘤发病率高的原因,冯继锋说,一是病毒感染。二是精神高度紧张。三是房屋装修中,一些苯类化学涂料的扩散和淋巴血液系统的疾病相关;染发剂等与淋巴瘤的发病率也有一定的联系。四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好咸、喜吃海鲜制品、腌熏制品,与胃部淋巴瘤的发生也有关系。五是人长期处在电磁辐射、手机辐射当中,容易诱发恶性淋巴瘤。同时,大气污染、工业废气的排放,也都有可能引起肿瘤的发生。

 

  患上淋巴瘤意味得绝症?

 

  通过正规治疗,淋巴瘤有望治愈

 

  冯继锋教授表示,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淋巴瘤有望成为能够治愈的一类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模式已经从单纯的放疗和化疗进入生物靶向治疗时代,淋巴瘤的治疗目标已不再是缓解症状,而应是获得治愈。分型是否准确、首次治疗成功与否,决定了淋巴瘤能否有效控制。“丁先生其实也经过了一段曲折的治疗阶段,先后在其他医院辗转了多个科室,甚至有的科室还把他的病当成纵膈结核来治疗。”冯继锋告诉记者,如果病人一开始就能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就更有希望在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中获益。

 

  冯继锋教授说,新型抗癌药物和化疗方案的研发成功,特别是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目前已有近20种亚型的淋巴瘤依靠免疫化疗提高治愈率,部分肿瘤达到临床治愈。比如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型淋巴瘤等都已经被认为是可以治愈的疾病。对淋巴瘤患者来说,接受规范化治疗,不轻易放弃非常重要。

 

  当然,经过正规治疗后,肿瘤得到完全控制、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仍面临肿瘤复发的风险。特别是治疗后的1-3年,因此定期随访复查必不可少,其包括常规体检、血清学及影像学检查。淋巴瘤的复发率高达约30%,一旦复发,增长速度非常快。患者前两年每3个月复诊1次,后3年每半年到一年复诊1次,如果不明原因出现上述症状,也应及时就诊。

 

  权威数据:

 

  每2分钟就新增1名淋巴瘤患者

 

  淋巴细胞是人体的健康卫士,它们抵抗外来细菌、病毒等的入侵,清除机体内衰老坏死的细胞,维护着机体内环境的“整洁有序”。而淋巴细胞发生了恶变即称为淋巴瘤,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淋巴系统肿瘤病理分类标准”,目前已知淋巴瘤有近70种病理类型,大体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

 

  恶性淋巴瘤在我国是发病率增速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已居我国常见恶性肿瘤第八位,每年新发淋巴瘤患者约8.4万人,死亡人数超过4.7万人,并以每年5%的速度上升。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平均每2分钟就有1名新发病人,每年死亡人数超过20万。而在我国,每年新增患者约2.5万人。在过去20年,淋巴瘤发病率增加了75%,在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中位居第3位。非霍奇金淋巴瘤可发生于各年龄阶段,高发年龄为45~60岁。

 

  4大症状:

 

  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最常见

 

  淋巴细胞既可以在它的出生地(胸腺、骨髓)发生恶变,也可以在它战斗的岗位上(淋巴结、脾、扁桃体及全身其他组织和器官的淋巴组织)出现变化,所以,其临床表现是复杂多样的,用“千变万化”来形容毫不夸张。

 

  1 淋巴瘤最典型的表现是浅表部位的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表面光滑,质地较韧,触之如乒乓球感,或像鼻尖的硬度。以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最常见,腋窝、腹股沟淋巴结次之。也有患者以深部的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如纵膈、腹腔、盆腔淋巴结肿大,起病较隐匿,发现时淋巴结肿大往往已比较明显。

 

  2 进行性肿大的淋巴结可能对周围的组织器官造成影响或压迫,并引起相应的症状。如纵膈巨大淋巴结可压迫上腔静脉,导致血液回流障碍,表现为面颈部肿胀、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盆腔和腹腔巨大淋巴结可压迫胃肠道、输尿管或胆管等,造成肠梗阻、肾盂积水或黄疸,并引起腹痛、腹胀。

 

  3 淋巴瘤也可以侵及淋巴系统以外的器官,表现为相应器官的受侵、破坏、压迫或梗阻。如胃肠道淋巴瘤的表现如同胃癌和肠癌,可出现腹痛、胃肠道溃疡、出血、梗阻、压迫等症状;皮肤淋巴瘤常被误诊为银屑病、湿疹、皮炎等;侵及颅脑,可能出现头痛、视物模糊、言语障碍、意识不清、性格改变、部分躯体和肢体的感觉及运动障碍,甚至瘫痪;侵及骨骼,可致骨痛、骨折;侵及鼻咽部,可出现鼻塞、流涕、鼻出血等,类似于鼻咽癌的表现。

 

4 淋巴瘤是全身性疾病,因此,除了上述局部症状,约半数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盗汗、乏力、消瘦、食欲缺乏、皮疹、瘙痒、贫血等全身症状。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是浅表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有可能会提醒我们早发现,深部病灶往往长到比较大的时候才有症状,因此很难早诊断。

 

(云南省健康教育所 2013.07.01 转载)

 

分享到:

云南省健康教育所账号注册
用户名
单位
密码
确认密码

已有账号?登录

云南省健康教育所账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