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3-01-07 00:00:00浏览次数:12965来源:生命时报作者:云南省人口和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2012年岁末,自称在“公立医院体制海洋里泡了20年”的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张强,选择了“上岸”。
12月9日,张强发布微博称:“将于2013年,离开体制执业,为中国善良优秀的医生们寻找一条新路。”3天后,他再度发布消息:正式确定第一执业地点为上海沃德医疗中心。
“我一度矛盾且纠结于这一体制”
近年来,公立医院医生离开体制的消息屡见报端。仅2012年,前有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主治医师朱岩加盟一私立连锁诊所,后有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牵手知名私立医院“和睦家”,这两件事都震动着医疗界。张强的“上岸”,似乎被赋予了更高层次的意义。支持者认为,一个正值壮年的三甲医院科主任,要脱离体制,转投体制外执业,开始多点执业的探索,在中国尚属首遭。“此举会成为中国医疗史标志性事件”。
生命时报:您从何时萌生了“离开体制”的念头?
张强:现行的医疗体系“病”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观察各种改革处方,期待它能好转,但收效甚微。
我成长于医学世家,从小就憧憬且努力着,要做一个能为病人尽心服务、解除其病痛的医生。留在公立医院有一定的好处:设备、资源丰富,多数医生能汲取到大量养分。然而其“论资排辈”的气氛也很浓烈,团队内部存在竞争和冲突。不少医生把获取行政职位、成为硕导博导当作职业目标。这样的体系,存在内耗是必然的。我一度矛盾且纠结于这一体制,决定离开时,终于释然了。
生命时报:为何选在2012年的年终做出这个决定?
张强:2012年的医疗界发生了很多悲剧,从业者人人自危,负面信息甚嚣尘上。原先多见于小城市、小医院的纠纷涌进了大医院;科研造假、买卖论文的信息见诸报端;善待病人的医务工作者在体制内被埋没。现实迫使我反思:医患双方都对现状严重不满,医生仅以“能看好病”为衡量标准,病人对医生缺少应有的尊重,这样下去,我们的医疗环境会不会继续恶化?
2012年也是外资高端医院发展的爆发期,他们要从社会上网罗一批临床水平优秀、有一定市场号召力的医生。我行医20余年,做主任医师7年,正是体现个人社会价值的黄金时间。基于对未来医疗模式的预测,我决定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去适应和磨合,寻找其中的机会,既推动医改,又能给同道们以启迪。
“多点执业,是不可逆的历史潮流”
按张强的计划,2012年12月,整个月都用来办理辞职手续绰绰有余。但到了中旬,他发现,还有很多手续没办完。12月13日,他在微博上发“牢骚”:今天到各个职能部门去办离职手续,才发现医院这么庞大,找人签字也不容易。辞职手续的繁琐、冗长让张强沉默,然而说到医生多点执业这一新的尝试,他又充满了激情与兴奋。
生命时报:医院、家人或朋友有没有觉得,您离开公立医院很可惜?
张强:有人表示可惜,但更多的是支持。尤其是上海多家三甲医院重点科室的带头人,给我发短信或在微博上留言,赞扬我做了“先行军”,在为大家探路。也感谢医院理解我的决定。辞呈是11月底上交的,12月初就获批。医院还把统一办理的工作手机,转至我个人名下,方便老患者找到我。这样积极的态度,在公立医院内并不多见。家人更是举双手赞成。辞职前两天,我独自去祭拜了亡父。他一定很高兴看到,我终于回归了医生的本来面目。
生命时报:您在微博上描述了自己办理辞职的过程,有不顺心处吗?
张强:并非不顺心,只是环节太多、太复杂。其中有我自己的原因,经常外出耽搁了进度。另一方面,牵涉到的医院职能部门多,办饭卡的、管钥匙的、分发衣物的,都有专人负责,每个人一个章,都得盖上。医院手续办好了,还要去有关部门重新注册我的执业点。这可能就是公立体制繁文缛节的缩影吧。
生命时报:辞职后,您有什么样的职业规划?
张强:一是多点执业,在血管外科领域,尤其是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手术和静脉血栓治疗领域,做国内最好的品牌。二是组建自己的医疗团队。这个团队将囊括多个科室的专家,努力创办一个国内最高水准的国际性治疗平台,希望有一天做成中国的“梅奥诊所”。以后,我也可能回到公立体制下,签约公立三甲或二级医院,向他们引进私立医院的高端医疗服务理念和模式。
生命时报:有没有一些体制内的精英,也向您表达过想脱离体制的念头?
张强:最近很多知名医学专家私下向我透露,表现出对体制外执业的浓厚兴趣。但他们也有一些顾虑:一是离开公立医院后,病人资源和平台在哪儿;第二,怎么能让病人知道医生离开后去了哪儿;第三,自由执业之后,除了医术外,还有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我认为,多种形式的医院并存,医生多点执业,是不可逆的历史潮流。未来的医生和医院之间,更类似演员和剧院的关系。剧院只提供灯光、舞台和音响,并不拥有演员;演员可以在不同剧院间轮流演出。
“好的医疗,要让病人愉悦”
此前亦有公立医院名医离开体制,最终却与民营医院不欢而散的相关报道。这让很多医生认为,体制外的行医生涯非常不稳定。张强不认同这一说法:“过去民营医院不规范,是因为他们没有摆对立场,一直在和公立医院抢病人,却没有在服务上多下工夫。其实,医疗服务模式是医生和医院的硬实力。”
生命时报:有人抱怨,像您这样的好大夫都去了私立医院,老百姓更看不起病了。
张强:在公立医院,你会发现一个悖论:越是贫穷的病人,花的医疗总费用越高。因为在病情早期,他们由于经济问题会拖延治疗,也容易被不良医疗机构欺骗。低价格会降低医疗质量,甚至造成一些并发症,最后反而让花费超过预想。私立医院的诊疗费较高,但不代表你看病的总体费用会上升。作为医生,若劳动价值得到认可,会更多地站在病人角度看待病情,以更合适的方式来治疗。比如,我的特需号要300元,但我初步估算了一下,2011年11月,我问诊的病人人均看病总费用少于400元。
生命时报:能描述一下您眼中的好的医疗服务模式吗?
张强:一个好的医疗模式,第一是病人看病方便,第二是病人的安全系数要有保证,第三是病人就医过程要愉悦。现在的公立医院,复查或咨询都要重新排队挂号,病人楼上楼下地跑,怎么可能愉悦?20多年前,我在邵逸夫医院学习,指导我的美国医生从不在公共场所讨论患者病情;检查病人会拉起帘子,非常尊重隐私。但在国内多数医院,医务人员进电梯还高谈患者诊疗情况的不在少数。这就是医疗服务模式和理念的不同。
上一篇:冬季几大“忽视”易致不孕不育
下一篇:公立医院要向“健康的市场化”推进
已有账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