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08-02 14:15:04浏览次数:18330来源:云南省健康教育所作者:云南省人口和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Q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伤为特征的一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较高、病情严重等特点,人群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各年龄均可发病。
病毒性肝炎主要有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
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临床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呕吐、恶心、腹痛、部分病人出现黄染现象,如眼睛巩膜、皮肤和尿发黄。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以厌食、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为主,同时伴有全身其他症状,易转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危害极大。
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临床表现有发热、消化道症状及肝功能异常等。与乙型肝炎类似,但较轻。多数病例呈亚临床型,慢性化程度较为严重,也可导致暴发性肝衰竭。多见于与其他病毒合并感染者。
丁型病毒性肝炎(丁肝)是由丁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和慢性肝脏炎症病变。丁肝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丁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同时伴随的乙肝病毒感染状态。
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病毒常通过污染日常生活用水及食物而感染人群,同时戊肝还可通过血液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戊肝临床症状与甲肝相似,但症状更重、危害大。如孕妇感染戊肝易引起流产、早产、死胎,还会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引起新生儿戊肝或死亡。
Q2:提起肝炎,大家还是会“色变”,那怎么才能预防病毒性肝炎呢?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防控传染病的3个必要措施。控制传染源是医疗机构的职责,我们平时需要做好的是后面两点。首先是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甲肝、乙肝、戊肝疫苗是预防甲型、乙型、戊型病毒性肝炎最安全、有效的措施。目前,丙肝和丁肝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疫苗。国家免疫规划程序甲肝疫苗对满18月龄的儿童进行,我省使用的是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次,如果使用甲肝灭活疫苗需要接种2剂次。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分别间隔1个月和6个月注射第2和第3针疫苗。新生儿要求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越早越好。按0、1、6月程序全程接种三剂次乙肝疫苗后,约95%以上的婴幼儿都可产生保护性抗体。戊肝疫苗目前是二类疫苗,自愿自费接种,全程共需接种3针。对16岁及以上人员推荐使用,尤其是育龄期妇女、老年人、乙肝病毒携带者、食品从业人员或者疫区旅行者、大学生、部队官兵等。戊肝疫苗和乙肝疫苗的接种程序相似,按0、1、6月程序全程接种三剂次。其次是切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甲肝和戊肝: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不生吃水生贝类食物,生吃蔬菜要尽量洗净。加强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保护好水源,防止甲型和戊型肝炎传播。严格执行餐具、食用消毒制度。乙肝、丙肝和丁肝:在正规医院进行产前咨询和产检;不共用未经消毒的针头和注射器、避免高危性行为等。
Q3:云南省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乙肝、甲肝疫苗后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
2008年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以来,我省甲肝、乙肝得到了有效控制。甲肝发病率从2008年的11.41/10万下降至2017年的2.13/10万;乙肝发病率从2008年的43.53/10万
下降至2017年的30.40/10万,其中15岁以下儿童乙肝发病率从2008年的9.60/10万下降至2017年的2.17/10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Q4:有乙肝,能孕育健康的宝宝吗?
我国是世界范围内的慢性肝炎大国,约9000万人的体内存在乙肝病毒,其中2800万人是需要治疗的慢性肝炎。这个庞大的数字主要来源是母婴传播所感染。年龄越小感染,越容易发展成慢性乙肝。在出生第一年感染病毒的约80%-90%婴儿会转为慢性感染;6岁前受到感染的30%-50%儿童会转为慢性感染。所以做好乙肝病毒的母婴阻断工作对于乙肝防控工作尤为重要。对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今早(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肝疫苗,可显著提高母婴传播的阻断成功率,目前,联合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母婴阻断效率可达95%-97%。另外,HBsAg阳性的母亲可以哺乳么?答案是可以的。只要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上一篇:献血小知识你问我答
下一篇:改变共餐群食陋习,提倡使用公筷
已有账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