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2-04-06 00:00:00浏览次数:13058来源:云南省人口和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作者:云南省人口和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心理健康指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自我意识良好;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
心理健康与躯体健康一样,取决于许多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年龄、性别、遗传、出生前和产后的发育情况、躯体疾病和成瘾物质等生物因素;个性特征、对事物的看法、应对方式和情绪特点等心理因素;以及生活中的意外事件、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文化环境等社会因素。
心理卫生问题普遍存在。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只是往往自己意识不到。
0~3岁的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有养育方式不当所带来的言语发育不良、交往能力差和情绪行为不良等。
4~6岁的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有对家长的依赖,与小伙伴相处困难。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儿童会拒绝上幼儿园或表现孤僻、不合群。
7~12岁的小学学龄儿童和l3~18岁的少年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包括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问题(如学校环境适应不良、逃学),情绪问题,性心理发育问题、行为问题(如恃强凌弱、自我伤害、鲁莽冒险),网络成瘾,吸烟,饮酒,接触毒品,过度追星,过度节食、厌食和贪食等。
l9~55岁的中青年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有与工作相关的问题,如工作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和工作压力等带来的问题;与家庭相关的问题,如婚姻危机、家庭关系紧张、子女教育问题。
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有退休,与子女关系,空巢家庭、婚姻变故,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各类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等,除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外,还会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严重的可引起精神障碍。此外,抑郁、焦虑、自杀等与心理、精神相关的问题也普遍存在。
心理卫生问题是可以通过调节自身情绪和行为、寻求情感交流和心理援助等方法解决的。采取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把生活目标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调适对社会和他人的期望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有助于心理卫生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
怀疑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障碍者,要及早去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进行咨询。如果怀疑某人存在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障碍,应及时劝告或送其到医疗机构检查。
心理行为问题的处理,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为主,辅以社会支持和药物治疗。对精神障碍,也有有效的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心理社会康复等方法。被确诊患有精神障碍者,应及时遵照医嘱,接受正规治疗。对有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人应当关爱、帮助,不得歧视。
22.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
无论是先天残疾的人员还是后天致残的人员,无论患了什么疾病的人,都应当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艾滋病、乙型肝炎等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和患者都是疾病的受害者,应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帮助,他们享有与正常人一样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就医等权利,不要把他们排斥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要鼓励他们战胜疾病。
由于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的特殊性以及对该类疾病的认识不够,人们往往容易对感染者或患者进行道德判断,把这类疾病与不良行为联系起来,从而对感染者或患者个人甚至其家庭产生歧视。而感染者或患者出于恐惧,往往不敢暴露自己的检测结果,或延迟寻求治疗,从而影响疾病的尽早治疗,并可能加重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目前还没有治愈艾滋病的方法,病毒感染者或患者心理上会有很大的压力,并可能以不同的态度接受患病的现实。在面临歧视时,有可能产生自卑、绝望、愤怒甚至报复的想法。因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患者的歧视不仅不利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还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家庭成员对患者负有照料和监护责任,不仅不应该嫌弃、遗弃,还要积极帮助患者接受治疗、进行康复训练。社区要创造条件帮助患者康复。单位和学校应该理解、关心和接纳康复后的病残人员,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作和学习条件。
23.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患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的症状。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记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以甲型流感对人类威胁最大。流感病毒经常发生变异,即出现新亚型。当新亚型出现时,由于人群体内普遍没有针对新亚型的免疫力,所以容易感染,从而造成大流行。流感以冬春季节多发。流感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
流感主要由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传染期约l周,开始发病的2~3天传染性最强。流感病毒可通过咳嗽、喷嚏、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传播给他人,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
得流感后,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就会出现流感症状。主要是突发畏寒、发热,伴有全身酸痛、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例如鼻塞、流涕、咽痛和咳嗽等症状相对较轻。严重者可以出现流感病毒性肺炎(肺炎型流感)、中毒型和胃肠型流感等,并可引起死亡。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预防控制流感的重要措施。患者出现流感症状后,要立即到医院就诊。被怀疑得了流感的人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将流感传播给他人。患者应就地隔离治疗l周,或至退热后2天。不住院的患者外出应戴口罩。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开窗通风。患者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经阳光暴晒2小时。在流感流行期间应当尽量少参加或者不参加集体活动,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避免到患者家里串门,以减少感染机会。要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中药板蓝根等对预防流感有一定作用。也可以按照医生意见服用药物预防。平时要养成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纸或手帕遮掩的好习惯。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流感流行前接种流感疫苗,可使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来对付病毒的侵犯,从而减少患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的症状。特别是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和准备怀孕的妇女最好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
流感不同于感冒。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普通感冒也称普通感冒综合征,主要由鼻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包病毒等引起。流感的症状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全身中毒症状不重,一般不发热或偶有低热,如果没引起并发症,大约在5~7天内痊愈。得了流感需要及早隔离治疗,得了普通感冒一般不需要服用药物或者只作对症治疗。
24.妥善存放农药和药品等有毒物品,谨防儿童接触。
农户家中常存有农药,倘若存放不当,时间长了,标签脱落或模糊不清,难以分辨,就容易发生误用;如果农药存放在小孩可以拿到的地方,小孩也可能误服农药而中毒。因此,农药不要存放在人、畜、禽经常活动的地方,尤其要注意存放在小孩拿不到的地方,存放位置要固定,最好能上锁。农药也不能与粮油、豆类、种子以及蔬菜同室存放,多种农药最好隔开保管、存放,以免相互影响。
农药的标签要朝外,如果标签脱落或字迹不清,要及时粘好或把名称重新描清。有些农药容易挥发,每次使用后一定要将瓶盖拧紧,避免因挥发、漏洒而影响人体健康。大多数粉剂农药在高温下容易分解、挥发、甚至燃烧爆炸,因此要保持干燥,并放在阴凉处。乳油剂和烟熏剂农药不能与火柴、机油、鞭炮等易燃易爆物品放在一起。已失效的农药要妥善处理,切不可乱丢乱放,以免污染食物和水源等。
许多家庭都会设立小药箱,储备常用治疗药,以便应急。然而,如果不注意科学合理地保存药品,就可能发生药品过期、变质,或因弄丢说明书而无法正确使用,甚至发生误用。因此,要想真正发挥小药箱的功用,要注意将药品存放在固定的位置,用过之后再放回原处。最好将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别存放,无关物品,特别是农药等危险物,不应与之混放,同时也不要随意利用空药瓶装药品,以免误用。要保持药品包装完整,字迹清晰,有条件的,还可建立家庭药品档案,将药品分门别类保管。可先将储备药品分为内服、外用两大类;再按药品名称、用途、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失效期等制成表单。一旦需要即可查表,能起到方便、安全用药的作用。有小孩的家庭,要特别注意防止小儿误服、误用。尤其是糖衣片、止咳糖浆等颜色鲜艳、有甜味的药品,容易被小孩误服,一定要放置在儿童拿取不到的地方,必要时加锁。
另外,保管中还应注意药品质量问题。药物都有失效期,保存不当很容易造成过期失效,轻则浪费药物,重则误用后引起不良反应。西药大部分是化学制剂,受阳光照射会加速变质,药效降低,甚至变成有毒的物质。因此,储存药物要放在阴凉处,注意避光、防潮。使用时还要检查外观是否有明显变化,如果片剂产生松散、变色;糖衣外壳发生粘连或开裂;胶囊出现粘连、开裂;丸剂粘连、霉变或虫蛀;散剂严重吸潮、结块、发霉;眼药水变色、混浊;软膏剂有异味、变色或油层析出等,就不宜再用。
家庭用药时,许多药名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使用时稍有疏忽就可能张冠李戴,导致悲剧发生。有些药物在规格、外观等方面十分相似,但在功能和疗效方面却截然不同,使用中也应警惕,以防止误用。
中毒是常见的儿科急症。一旦发现儿童行为异常、无故哭闹、厌食、呕吐、嗜睡、昏迷时,应考虑是否中毒了,特别是发现药物或其它有毒物质丢失或缺少时,更应考虑是否有中毒的可能。
如果家中有人发生中毒,在送医院或救护车到达前,家属可采取一些急救措施,这对减轻中毒和挽救生命十分重要。如果是口服中毒,催吐是排除进入胃内毒物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只要胃内留有毒物(一般服后4~6小时内)就应该进行催吐,越早越好。即使出现过自发呕吐,仍有必要催吐。最简单的催吐法是用手指或筷子触及患者的咽喉部。催吐前可让中毒者口服适量的微温清水或淡盐水,然后再促使其呕吐。如此反复,直到吐出液变清或无味为止。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中毒者出现持续抽搐、服用了强腐蚀剂或者有严重的心脏病,千万不能进行催吐。如果是皮肤接触毒物,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服,用清水冲洗被污染的皮肤,特别注意毛发和指甲部位。如果毒物溅到眼内,应立即用流动的清水反复冲洗。如果是吸入中毒,应立即将患者从有毒场所移开,并解开衣领,保持呼吸畅通。对已昏迷者,应避免舌根后垂阻塞呼吸道。
在把患者送到医院时,切忌要把确认的农药或药物及其说明书、包装盒等一起到带到医院,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
25.发生创伤性出血,尤其是大出血时,应立即包扎止血,对骨折的伤员不应轻易搬动。
创伤引起的出血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都很常见。出血量大,会迅速危及伤员的生命,而及时抢救,则能使伤员转危为安。学会一些简单的止血、包扎和骨折固定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遇到创伤性出血的伤员,首先应注意伤员的全身状况,有没有休克、骨折、内脏损伤、内出血等。血液呈喷射状的出血,是动脉出血,后果多较严重,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注意不能用手接触伤口,不要把灰土等粉末撒在伤口上止血,不能用不物品处理伤口。
加压包扎止血法最为常用。方法是用消毒纱布垫盖住伤口,然后用绷带、三角巾等紧紧包扎。情况紧急时,也可以用干净的毛巾、手绢、布料等代替纱布。
指压止血法是用手指把从骨头表面经过的动脉压住,阻断血流。必要时,也可以用手掌或拳头。这种方法效果很快,但不能持久,只能在紧急时用一下,接着转用其它方法。
身体上有许多动脉都从靠近体表的骨头表面经过,必须熟悉这些部位,才能施行手压止血。例如,大腿、小腿等部位出血时,在大腿根部腹股沟中点的稍内侧能触到股动脉的搏动,然后把两手的拇指重叠,或把一只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一齐将股动脉压在股骨上。
如果是动脉大出血,用上述方法难以达到效果,必要时可以使用止血带止血法。止血带可以压住出血的血管,阻断血流,但它只能用在四肢动脉的出血。常用的止血带有橡皮带、橡皮管等具有弹性的管带,情况紧急时也可以用绷带、三角巾等棉织软物,但绝不能用塑料带及铁丝等。最好用充气式止血带,因为它的压力均匀,止血效果好,对组织没有损伤。止血带的使用时间不能过长,以免造成局部缺血时间过长,导致肢体组织坏死,肢体组织坏死严重时甚至不得不截肢。一般止血带只能使用半小时至1小时,最多不能超过2~3小时,而且每隔半小时就应松开1分钟。上止血带时,注意先把毛巾、布块等柔软的东西垫在皮肤上,一定要加上明显的标示,注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止血带,以供接受伤者的医疗单位参考。
前臂或小腿出血时可用屈曲肢体压垫止血法:把绷带或布条卷起来做成软垫,垫在肘关节或胭窝(膝关节的后侧)处,然后使关节尽可能地弯曲,再用绷带或者三角巾把它固定。这个方法只能用于没有骨折的情况下。
填塞止血法是把消毒的纱布、棉垫等填塞在伤口里,上面覆盖敷料,然后再加压包扎。这时所用的纱布、棉垫等一定要消毒。如果情况紧急,也可以用干净的棉布填塞。
以上这些方法都只能用于急救。采取这些措施后,应把伤者及早送到医院作进一步处理。
现代社会的创伤,常常是多处、多发损伤。如果骨折时,覆盖骨头部位的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损伤破裂,使得骨头折断的一端与外界相通,这就称为开放性骨折。开放性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外伤。如果急救措施不当,会给日后的治疗带来很多困难,甚至可能会造成肢体的残疾。
对开放性骨折的急救处理要注意伤员整体状况,不能只顾局部而忽视身体其他部位可能发生的损伤。
对骨折部位要临时固定,这样可以减少伤员的痛苦,防止骨折端因活动而增加对周围软组织、血管、神经的损伤。用夹板固定时,夹板的长度应超过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在没有固定之前,不要随意搬动伤员或者移动受伤的肢体,如果当时难以找到适当的固定物,可利用躯干或者对侧肢体来固定。
经过上述必要的处理后,要及时将伤员转到医院治疗。转送要迅速、安全、舒适,途中要注意伤员全身情况的变化。
搬运脊柱损伤的伤员时需要特别小心。对脊柱损伤的伤员,一定要让他的脊柱保持平直,千万不能用把他抬起来或背起来。一人抬肩、一人抬腿的搬运方法,用绳索、帆布等软担架搬运的方法,都是很危险的,这样会使脊柱弯曲,加重伤情,容易造成截瘫。
在搬动脊柱损伤的伤员时,最好有三个或四个人,三个人并肩站立在伤员身体的一侧,双手分别托住伤员的肩部、臀部和大腿。一个人站在伤员的头侧用双手固定其头部,几个人动作协调一致地把伤员搬放在脊柱板上(或硬质担架、门板、床板上),用固定带或布带将伤员的头、胸、腰、臀、大腿、小腿、足部固定在脊柱板上(或硬质担架、门板、床板上),再转送医院。已有账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